一、【入院指導】
1.熱情接待,了解病情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初步評估。
2.介紹科室一般情況:介紹科主任、護士長、管床醫(yī)生、管床護士的姓名,醫(yī)生查房治療、護理及就餐時間安排,介紹環(huán)境,宣傳探陪,作息及浴室管理制度。
3.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
腦血管疾病是指因各種病因使腦血管病變引起腦部疾病的總稱。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又稱腦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風,包括血性的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的出血,缺血性的腦血栓形成、腦血栓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慢性主要有腦動脈硬化癥、血管性癡呆等。腦血管疾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病死率與致殘率均高,為減輕致殘程度,最大限度得發(fā)揮病人的殘存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護士應指導病人及家屬掌握康復護理知識。
二、【心理指導】
1.首先應向家屬與病人交代清楚,康復不是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應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病人的殘存功能,要鼓勵病人積極訓練,康復工作貫穿始終。
2.進行康復訓練,特別是行走訓練時,病人不可過于自信,在無人陪護或看護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動身體,以免發(fā)生跌倒等意外。
3.有語言障礙的病人,要耐心作語言再訓練,提高病人訓練積極性,誘導病人集中注意力,減少干擾,堅持訓練。
4.病人訓練中出現情緒煩躁、不肯訓練時。應了解病人的思想動態(tài),說明訓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漸進性,對病人的每一點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5.找家屬與有關人員談話,爭取他們的支持,言明康復訓練的積極意義及對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與合作。
6.康復訓練應定期進行評估,以了解病人康復訓練進展情況,及時修改訓練計劃,告訴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復訓練而煩躁,應盡力配合。根據病人情況,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評估。
三、【檢查治療指導】
(一)床上訓練指導: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意識障礙癱瘓臥床,在搶救病人生命的同時,也應重視肢體功能的康復。為了減少長期臥床帶來的關節(jié)攣縮、肌肉萎縮等神經功能障礙,早期應指導病人與家屬做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擺放:
(1)平臥位時:肩關節(jié)屈45度,外展60度,無內外旋;肘關節(jié)伸展位;腕關節(jié)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關節(jié)稍屈曲,可手握軟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對指中間位;髖關節(jié)伸直,防止內旋外旋;膝關節(jié)屈曲20~30度,(約一直立位拳頭高),墊一軟毛巾或軟枕;踝關節(jié)于中間位;擺放時順手托起足跟,防止足跟韌帶萎縮而引起足下垂,不掖被或在床尾雙足部堆放物品壓下雙足,足底墊軟枕。
(2)健側臥位時: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墊軟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墊軟枕,手心向下,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伸直;患肢置于軟枕上,伸直位或膝關節(jié)稍屈位(20~30度)。
(3)患側臥位時:背部墊軟枕,60~80度傾斜為佳,不可過度側位,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90度位放于枕邊,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呈邁步或屈曲狀,兩下肢間最好墊軟枕,以免壓迫患肢,影響血液循環(huán)。
2.被動運動:病人病情穩(wěn)定后,出了注意良肢位的擺放,無論是神志清楚還是昏迷病人,都應早期開展被動運動。
(1)肩關節(jié)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昏迷病人最大可達功能位,不能用力過大,幅度由小到大,共2~3分鐘為宜,防肩關節(jié)脫位。
(2)肘關節(jié)屈曲、內旋、外旋等,用力適宜,頻率不可過快共2~3分鐘。
(3)腕關節(jié)曲背、背伸、環(huán)繞等。各方位活動3~4次,不可過分用力,以免骨折。
(4)手指各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拇指外展、環(huán)繞及與其于四指的對指,每次活動時間為5分鐘左右。
(5)髖關節(jié)外展位、內收位、內外旋位,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昏迷病人外展15~30度,內收、內旋、外旋均為5度左右,不可用力過猛,速度適中,工活動2~3次為宜。
(6)膝關節(jié)屈、伸位,旋內、旋外等,共活動2~3分鐘。
(7)踝關節(jié)跖屈、趾伸、環(huán)繞位等,共活動3分鐘,不可用力過大,防止扭傷。
(8)趾關節(jié)各趾的屈、伸及環(huán)繞活動,共4~5分鐘。
被動運動每日可進行2~3次,并按摩足心(涌泉穴)、手心(勞宮穴)、合谷穴、曲池穴等,幫助病人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jié)攣縮。
3.主動運動:當病人神志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可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以利肢體功能的恢復。
(1)Bobarth握手:助病人將患手五指分開,健手拇指壓在患手拇指下面,于四指相對應交叉,并盡量向前伸直肘關節(jié),以健手帶動患手上舉,在30度、60度、90度、120度時,可視病人情況要求病人保持5~15分鐘左右,要求病人手不要晃動,不要不要憋氣或過分用力。
(2)橋式運動:囑病人平臥,雙手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足抵于床邊,助手壓住病人雙膝關節(jié),盡量使臀部抬離床面,并保持不能搖晃,兩膝關節(jié)盡量并攏。作此動作時,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為限,囑病人不要過分用力、憋氣等,保持平靜呼吸,時間可從5秒開始,漸至1~2分鐘,每日可做2~3次,每次做5下,這對腰背肌、臀肌、股四頭肌均有鍛煉意義,有助于防止甩髖、拖足等不良步態(tài)的發(fā)生。
(3)床上移行:教會病人以健手為支點在床上進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緊床頭欄桿,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橋式運動狀,臀部抬離床面時順勢往上或往下做移動,即可自行完成床上的移動。若病人健手力量達到五級,可教病人以手抓住床邊護欄,健足插入患肢膝關節(jié)向下健側或患側翻身。
(二)床邊活動指導
1.起床:①由健側起,囑病人以Bobarth握手將上身盡量移近床邊,雙手伸向床邊,帶動軀體側身;健肢足插入患側膝關節(jié)下,帶動患肢移出床平面并緊靠床邊放下,以健手肘關節(jié)撐住床面,護士可以從正面扶住患者肩以幫助患者起床。由患側起,準備情況與由健側起基本相同,起床時以健手手掌撐在胸前的床平面上,以助起床。這兩種起床法省力、安全,當病人習慣后,不論在何床面,都能自行起床。
2.患側平衡訓練:幫助病人患手肩關節(jié)取外展45度位;肘關節(jié)伸直、外旋;腕關節(jié)被動背曲90度;五指分開支撐在床面。如病人患手伸展不充分時,護士和家屬可以臂部壓住患手,用靠近病人側的手肘關節(jié)抵住病人的肘關節(jié),兩肩相抵,助病人伸直肘關節(jié),病人雙下肢并攏,足底著地或放置在踏腳凳上,要求病人軀干部盡量往患側傾斜,停留一段時間后再坐直,反復訓練。當病人重心移動困難時,可借病人健手觸摸置于患側前方的物品或手來幫助訓練。
3.站立:助病人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以Bobarth握手盡量向前伸直,低頭,彎腰,收腹,重心漸移向雙下肢,協(xié)助人員雙手拉病人肩關節(jié)助病人起立。如病人患肢力量較弱不能踩實地面時協(xié)助人員可以雙膝抵住病人患肢膝關節(jié),雙足夾住患足,病人將雙手置于協(xié)助人員的腰部,以協(xié)助輕松起立,但病人不可用力拉扯其衣服等,以防跌倒。
4.站相訓練:教病人收腹,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或抬肩,腰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可用穿衣鏡來協(xié)助患者自行糾正站相中的不良姿勢。
(三)下床活動指導
1.行走訓練指導:行走前,下肢肌力應達四級,最好在康復醫(y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產生誤用綜合征,遺留一些難以糾正的步態(tài)。
(1)步幅均勻,頻率適中。
(2)伸髖屈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另一腳足跟亦先著地,重心又轉移至后足,開始下一個步態(tài)周期。
(3)上下樓梯訓練:上樓梯已于下樓梯,訓練時應在康復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應從10cm高度開始逐級訓練,以免跌傷或造成異常步態(tài)。
(4)重心轉移訓練教病人立于床位欄桿處,雙手與肩同寬抓住欄桿,兩眼平視,雙下肢與肩同寬站立,有條件者患足底墊一30度傾斜角的楔形板,以利于膝關節(jié)伸直囑患者收腹挺胸直腰狀往下半蹲,體會重心由髖部漸至雙下肢的感覺。每日訓練2~3次,每次15分鐘,可達到病人曲膝曲髖、拖足、甩臂等不良姿勢。
2.日常生活動作訓練(ADL):
(1)擊球:可教病人雙手交替拍球或擊氣球,以訓練病人的協(xié)同運動,促進病人無意識的自行活動。
(2)編織毛線:這屬于精細動作訓練,既有利于訓練病人的眼手配合,又有利于感覺、感官等知覺的培養(yǎng),有利于大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3)如果病人有興趣,還可開展一些其他方面的訓練,如撿豆子、撥算珠、手工藝制作、書法、跳舞等,還可開展一些戶外活動,以促進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
(四)語言訓練
1.口腔操:教病人撅嘴、鼓腮、呲牙、叩齒、彈舌等。每個活動做5~10次。
2.舌運動:張大嘴,做舌的外伸后縮運動;將舌尖盡量伸出口外,添上、下嘴唇、左右口角;并做舌繞口唇的環(huán)繞運動、舌舔上腭的運動。每項運動重復做5次,每日2~3次。
3.教病人練習發(fā)[pa、ta、ka],先單個連貫重復,當病人能準確發(fā)音后,三個音連在一起重復(即pa、ta、ka),每日重復訓練多次,直到病人訓練好為止。
4.呼吸訓練:當病人存在呼吸不均勻現象時,應先訓練病人呼吸;雙手摸病人兩胸肋部,囑病人均勻吸氣,吸氣未囑病人稍停,雙手向下壓囑病人均勻呼氣,如此反復。亦可教病人先用口吸氣,再用鼻呼氣,以利調整呼吸氣流,改善語言功能。
5.利用圖片、字卡、實物等強化病人記憶,早期還可利用抄寫、自發(fā)書寫、默寫等方法加強病人的語言記憶功能,要求病人多讀,大聲的讀,以刺激記憶。
語言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人員,特別是醫(yī)護患與家屬的共同努力,按康復醫(yī)生的要求,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五)吞咽障礙指導 當病人留有球麻痹、假性球麻痹癥狀時,??沙霈F不停的咳嗓子、飲水反嗆或者嗆食現象。為此應給病人以下指導:
1. 飲食以清淡、少渣 、軟食為主,面包、饅頭可裹汁食用。飲水反嗆明顯時,應盡量減少飲水,以湯、汁代替。
2. 進食時抬高30~45度。
3. 進食前可先用冰水含漱或并棉棒刺激咽喉部(因為這些現象多因懸雍垂的腫脹大下降所致,冷刺激咽喉部,懸雍垂腫脹可好轉,異物感消失),以利水和食物的通過。通常在刺激四五天至十天左右,這些癥狀可明顯好轉或消失。
四、【飲食指導】
1.急性期病人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
2.限制鈉鹽攝入(少于3g/日),因為鈉潴留會增加腦水腫。
3.昏迷不能進食者鼻飼流質4—5次,200—300ml/次,如牛奶、豆?jié){、藕粉、蛋湯、米湯等。流質應煮沸消毒冷卻后再喂。
4.恢復期病人予以清淡、低鹽、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
五、【出院指導】
1.康復訓練要持之以恒,需要有耐心、信心、恒心、神經功能的恢復一年內最快,如長期堅持訓練,有恢復進展的可能 。
2.康復訓練最好有專人陪護,有目的計劃循序漸進,定期回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