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腔手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較高,嚴重的腸粘連可導致腸梗阻、慢性腹痛、不孕不育等并發(fā)癥,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已成為胃腸道手術的重要臨床挑戰(zhàn)。
約80%的腸粘連病例是手術后的繼發(fā)性粘連,其次是腹腔內感染、創(chuàng)傷、缺血、出血、異物刺激、腫瘤等,少數是由于先天發(fā)育異常等造成。
腸粘連最易引起的并發(fā)癥是小腸梗阻。腸粘連引起的腸梗阻總發(fā)病率約為4.6%,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主要受手術方式的影響,在腹部手術中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的概率最高。除了小腸梗阻,腸粘連還可能會導致盆腔或腹部疼痛,引起不孕癥。腸粘連是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手術松解粘連已成為最終的治療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腸粘連是腸管、腹膜等部位損傷后組織愈合修復生理過程的一部分。腸粘連的嚴重程度與每個人對腹膜或腸管漿膜的損傷反應的敏感性有關,相對而言,瘢痕體質的人對腹膜或腸管漿膜的損傷反應的敏感性較高,更易發(fā)生腸粘連。
粘連在手術后5-7就形成了,想要預防粘連就必須在七天內。預防措施總體上可分為四類:一般原則、手術方法、機械屏障、化學藥物。
在手術過程中,應操作準確、力度輕柔,避免過長時間的內臟暴露,減少內臟尤其是腸管的暴露面積,減少機械刺激對腹壁和內臟的損傷,加強術中止血。在常規(guī)的消化道手術中,要及時進行手術,盡快去除腹腔損傷因子,如胃穿孔時的胃液、闌尾炎時的膿液等。在出現某些急腹癥時,如不及時治療,會加大術后腸粘連的風險。因此,不僅要在術中注意操作,而且還需注意診斷病情,并作出正確迅速的處理。
通過建立液體或固體屏障可預防術后腸粘連,根本的原理是在術后5-7天防止腸管的創(chuàng)面與腸、內臟及腹膜相鄰面接觸。目前,建立屏障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減少腸粘連的方法。
抗腸粘連藥物的基本作用為激活纖維蛋白溶解,妨礙凝血功能,減少炎性反應,抑制膠原蛋白的合成或在傷口周圍形成保護屏障。
腸粘連這樣的疾病是比較痛苦的,所以患者朋友們一定要認真治療。只要認真地治療再加上自己小心地呵護,才能恢復得比較理想。
本文撰稿:普外科吳柏華主任
吳柏華
副主任醫(yī)師
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
宿遷市醫(yī)學會肝膽胰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宿遷市勞動能力鑒定醫(yī)療衛(wèi)生專家?guī)鞂<?/p>
從事普外科工作28年,擔任三級醫(yī)院普外科科主任8年;完成江西省、江蘇省省級科研課題3項;榮獲第五屆淮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宿遷市科學進步獎一等獎(第二主要完成者)
;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擅長:腹腔鏡手術,如腹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兩鏡聯合治療膽總管結石、膽囊切除術、脾切除術、胃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各種腸切除腸吻合術、腸粘連松解術、闌尾切除術、消化道穿孔修補術;各種穿刺置管引流及乳腺良性腫物微創(chuàng)旋切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