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愛騎行鍛煉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很注意保護膝、踝、腰、肩、肘等關節(jié),也有男性騎行者關注“看不見的健康”。但有不少人都忽視了騎行過程中承壓最持久、沖在最前線的部位:手掌。
捏不起筷子,真是“累”的嗎?
30出頭的劉女士(化名,下同)喜愛騎行健身,幾十公里的路程對她來說“不在話下”。兩個月前,在一次連續(xù)騎行60公里之后,劉女士感覺“左手有點木,尤其是小拇指附近。”起初,她以為是“累著了”,并沒有在意,可是緩了好幾周,癥狀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劉女士漸漸發(fā)現(xiàn),左手不僅感覺“有點木”,還失去了靈敏度,連捏筷子、擰瓶蓋之類的小事都很難完成,“感覺手指頭不是自己的了,只能伸縮,再細點的動作就做不出來了,而且沒有勁。”
尺神經損傷的異常感覺區(qū)域
近日,劉女士來到徐州仁慈醫(yī)院周圍神經外科就診。經檢查,她的左手掌根部尺神經深支受卡壓損傷,影響了半只手的活動。
【示意圖】尺神經深支受損部位
“尺神經深支負責多根手指的精細動作,如果它受損的話,像捏筷子、夾花生、穿針引線等很多動作就很難完成。”仁慈醫(yī)院周圍神經外科主任陳步國告訴患者,“這個病可能是‘累’出來的,也就是手掌部位受到了重壓或長期承壓,但目前這個癥狀不是單純靠‘養(yǎng)’就能好的。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手可能萎縮成‘爪型手’,極大影響生活。”根據(jù)劉女士的實際病情和個人意愿,仁慈醫(yī)療團隊很快制定了手術方案。
【示意圖】尺神經損傷后肌肉萎縮形成的“爪型手”
手術醫(yī)生化身“拆彈專家”
周圍神經外科是徐州仁慈醫(yī)院傳統(tǒng)優(yōu)勢科室之一,針對各類周圍神經損傷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和國內領先的技術、設備基礎。對于劉女士的癥狀,手術中需要對受損的神經進行松解保護,雖然處理病變部位的過程并不復雜,但整個手術的難度卻并不低。陳步國介紹:“掌根部位血管、肌肉、神經都比較密集,她受損的這根神經還在比較深層的位置,要動它,首先得經過好幾層組織,就像電影里拆除炸彈一樣,不能切錯。所以手術過程中我們還是非常謹慎、精細的,這也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盡量避免二次傷害的理念。”
術前:劉女士的左手行動受限
無法像右手一樣做出手指交叉等動作。
術后,仁慈周圍神經外科團隊還采取特色的減張(力)縫合、多層縫合技術,對劉女士手掌上的刀口進行了“美容縫合”處理,最大程度減少疤痕影響,既治了“里子”,也顧到了“面子”。目前,劉女士術后恢復良好,手指力量和靈敏度均大幅提高。
術后,劉女士左手恢復良好
十指連“心” 如何“手”護健康?
“手”是人體中運動最靈敏、結構最復雜的部分之一,且承擔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關鍵的動作任務,手部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伏案工作者,都常常遇到手部“酸、麻、漲、痛”等問題,這方面的健康隱患不可輕視!
·長期使用電腦、手機時,要定時放松、活動手指和手腕;
·從事與手有關的體力勞動者,務必遵守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
·體育鍛煉過程中,注意手指、手腕的受力和彎折程度,切勿勉強,注意休息;
·養(yǎng)成健康睡眠習慣,避免長期壓迫手臂;
·發(fā)現(xiàn)手部不適,請盡快就醫(yī),不要自行“治療”,避免加重病情。
專家名片
陳步國
徐州仁慈醫(yī)院手顯微外科·周圍神經外科病區(qū)主任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顯微外科醫(yī)師分會周圍神經修復學組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創(chuàng)新與轉化專業(yè)委員會周圍神經修復學組委員
徐州市醫(yī)學會顯微外科學組委員
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手外科進修學習,師從徐雷教授。
在手顯微外科及周圍神經外科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在中華/中國系列國家級醫(yī)學期刊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獲市級新技術引進獎兩項。
擅長:臂叢神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神經源性腫瘤、病毒性神經炎、神經不可逆性損傷后期功能重建,斷肢(指)再植、手指再造、皮膚及骨關節(jié)缺損的顯微外科修復。